回望立春、立夏......到现在的小暑,半年时间匆匆而过,这样的节气循环往复,不知重复了多少年。虽值盛夏炎热,但无情如流水般的时光让人感觉清凉了许多,日益充沛的阳气环境,正是增强体质的好时候。
【小暑】
小,表示程度轻;
暑,炎热。
炎热也是分等级的,小暑表示炎热程度尚轻,天地阳气总量持续增加中,待至大暑会更加炎热。
暑,夏天主气,为六气之一,这个季节,稍不注意,暑气易变暑邪,侵袭人体,引发伤暑、中暑等急症;而且“暑气升散,易耗气伤津”,高温天气出汗多,气随汗出,易气津两伤,人容易感觉疲倦乏力、精神不振。可以观察下,夏天人的消耗大,看起来偏瘦些,少了一些丰满圆润。
小暑节气后,很快要进入三伏天,“热在三伏”,南方高温高湿,湿热横行,闷热感强烈,北方高温干燥,身心甚为不爽。
不少人提到三伏,不自觉生出畏惧排斥感,三伏是夏天的核心区间,是夏天之精髓,缺少了三伏的夏天就缺少了炙热浓厚感,而且舒适并非总是有利的,农作物需要三伏天这样的气候来酝酿果实,也才能在秋天收获满满,所以,不妨欢迎三伏,拥抱三伏。
伴随三伏而来的是苦夏,之所以叫苦夏:
一是身心感受很苦,户外高温闷热,室内开空调久了受寒也不适;
二是睡眠质量变差,白天没精神,影响心情,心烦气躁;
三是暑湿充斥,阳气外浮,体内空虚,肠胃功能较弱,饮食稍微不注意则腹泻、呕吐、食欲大降等,搞得甚为痛苦。
总的说,相对于春、秋、冬,夏天身体感官确实有点苦。不过,凡事先苦后甜,苦尽甘来,受点苦,才能感受到“不苦”的宝贵和愉悦。
小暑三候:候,即每个节气的特定自然现象,每候5天,依次出现。
一候温风至(前5天):风都是热的;
二候蟋蟀居宇(中间5天):田野中的蟋蟀难耐酷暑,到墙角下避暑;
三候鹰始鸷(后5天):老鹰远离地面高温,飞到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。
三候之核心在于一个“热”字,热极生寒,在炎热中,天地间阴气潜伏壮大,几个月后便可逐步取代阳气成为天地间主气,那时秋天就来了。
【小暑养生】
根据小暑气候特点,提供几个养生建议。
⑴饮食。
根据气候特点,饮食原则:
*少吃寒凉,寒和凉不是一回事,冷冻极寒之物少吃或不吃,高温降暑可适度吃点凉的(尽量不空腹),剧烈活动或大汗淋漓之后猛然喝冷饮或冰镇之物,伤害极大,不妨先喝点温水;
*外湿较重,尽量清爽,少油腻、油炸、烧烤、甜食、红烧、糖醋、小龙虾等湿热之物,以免湿热下注,引发腹泻;
*可多吃点杂粮素食,肉类为辅,多吃肉也生湿热;
*尽量吃现做的饭菜,警惕是否过夜或过期或被蚊虫叮咬污染过。
⑵应对暑邪,防中暑。
尤其户外工作的朋友,防中暑是必要的。
*尽量避开高温时间段,比如中午;
*西瓜、酸梅汤都是不错的降暑佳品;
*因出汗多,多间歇性补水(温水/茶水/绿豆水/淡盐水),但奶茶/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水;
*有中暑迹象时:
>转移至阴凉通风处,散热;
>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太阳穴;
>藿香正气丸可用于应急;
>严重的话,请就医。
⑶呵护肠胃,防腹泻。
夏天可多吃点苦味、酸味。
*夏天多发肠胃病,同饮食有直接关系,所以,不乱吃东西,肠胃不好者,请坚持吃温热食物,凉菜等慎吃,见(1);
*可每天吃点马齿苋,止泻防腹泻;
*多雨天气,保持环境干燥,喝面条、生姜水,排寒散湿;
*吹空调或风扇,请护好腹部,以免受寒腹泻;
*针对湿热,可常吃:扁豆、芡实、荷叶、薏米、猪苓、泽泻、冬瓜、藿香、莲子、佩兰、绿豆、赤小豆等,但有些偏凉,脾胃虚寒者注意用法和用量。
*应季水果,如西瓜,饭后适量,以免腹泻。
如果胃口不好,可少食多餐,吃点粥汤类,辅助一些辛味或酸味开胃,比如酸梅汤。
⑷养阳防寒邪。
之前多次强调“春夏养阳”,阳气外浮,里面脏腑功能弱,经不得寒凉刺激,所以,夏天相比于冬天更易腹泻。
*面对炎热天气,多数人本能地喜欢空调或寒冷饮食,宜有所节制,尤其阳虚寒性体质、小朋友、女性朋友,夏天一时爽,未来日子难!
*空调温度高些,稍微有点凉即可,每天抽空户外活动下;
*现在是晒太阳,增强阳气的绝佳时刻,阳气充沛,10点前,16点后适合;
*如果阳虚明显,辅助吃点热性食物,比如羊肉汤、生姜大葱粥等;
*游泳的话,不建议长时间泡水里,毛孔大开,外湿侵袭,游完晒下太阳,稍微活动下出出汗。
⑸养心。
每个节气都要提这个,苦夏是苦还是甜,和心关系极大。
如上所讲,本能地怕热怕三伏天,心生排斥,那夏天不会太愉快。整天在朋友圈讲:天人合一,顺其自然,建议利用夏天的正面作用,因为环境非人力可改变,只能适应和拥抱。
*“心静自然凉”,可仔细体会下这句话的含义,念头简单些,不乱想,自然不会有心火,胡思乱想,焦虑过度,火马上出来了;
*睡好子午觉,养好心血,午休片刻,非必要不熬夜(23点后);
*夏天易诱发纵欲,清心戒意淫,多专注于学习、工作、兴趣爱好上,节制房事;
*实在心烦气躁,可常吃点苦瓜、莲子心茶,荷叶竹叶薄荷叶茶,但性寒凉,脾胃虚寒者注意用法和用量。
⑹养气养阴。
夏天炎热,出汗较多,身体机能旺盛,耗损也大,易伤气耗阴,轻则口渴口干、小便色深量少,重则疲乏无力,无精打采,什么也不想干。
*活动适度,不长期连续运动,以免出汗过多;
*出汗后,不急着洗冷水澡,先静坐片刻,补补水,稍后洗温水澡;
*如阴虚内热体质,少吃辛辣、刺激、温燥、高盐之物,以免加重;
*可常吃点:酸梅汤、大米山药百合莲子粥、银耳雪梨水、莲藕排骨汤。
⑺三伏天注意事项。
三伏天注意事项,可参考上述所讲。
有的三伏天艾灸,也是不错的,温经散寒通络。
这里主要讲下三伏贴,现在比较流行,但并非适合所有人,大家注意辨别。
三伏贴成分多偏温热,有刺激性,以下人群不适合:
*孕妇、产妇;
*儿童,尤其两岁以下者;
*体质偏热,包括阴虚火旺/血热/湿热;
*血虚;
*皮肤过敏者;
*瘢痕体质;
*各慢性感染或发烧或慢性病发作期。
A:原理&适宜人群。
依据“冬病夏治”原理,改善秋冬易复发的慢性病,主要是呼吸系统问题(哮喘,咳嗽,过敏性咳嗽,白痰多,过敏性鼻炎,支气管炎等等),尤其适合阳虚体寒者。
三伏天外界阳气旺盛,体内阳气不足,通过外阳补内阳,把沉寒固冷给驱散出来。人体脏腑通过经络相连,穴位属于经络,将三伏贴置于穴位上,间接激活经络以及所属脏腑功能,达到补充阳气目的。
B:三伏贴成分?
成分多为辛温补阳之药,比如艾叶,细辛,桂枝,麻黄等,都是热物,打成粉粉,加姜汁香油之类调成膏状。
C:三伏贴疗程?
*一般做法是: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每伏贴前1-3天。
*每天贴3-12个小时,可以灵活处理,看皮肤反应情况,有的感觉很不舒服,就贴的短些。
*每年算一个疗程,这些慢性病要根治的话,要连续贴3年以上,指望贴一年就彻底痊愈不现实。贴完之后的药物,用来泡脚也可。
D:三伏贴贴哪里?
贴于穴位或俞穴上,不同的症状,穴位不同。
有的自行购买三伏贴,根据图纸自选穴位,这个一定要找准,鉴于其刺激性,如果贴错了,反而引发局部损伤发炎或溃烂等。
有条件,还是找正规机构贴,各方面有保障些。
【提醒】贴敷期间,戒生冷寒凉海鲜,生活环境不宜过冷,做好保暖。
三伏贴只是一种保健手段,倒也不用过于神话,重要的还是平时各方面注意保养,才是增强体质根本。
小暑,大体说这么多,既然气候环境变了,人的行为也宜做相应调整,如此苦夏不再苦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