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:季节养生,四季养生
很多人不太喜欢三伏天,高温闷热,犹如蒸笼一样,身体不爽快,心情也受影响。特别是汗多的朋友,稍微动一下,整个人都湿透了,肠胃不好的动不动就腹泻。
今天说下三伏天养生原则,稍加注意,就能避免各种伤害和不适。
1、三伏天。
三伏包括初伏,中伏,末伏,是一年最热的一段日子,每年7月到8月,30-40天。三伏天阳气最为旺盛,阴气潜伏不出,人也不宜过度去活动宣泄。
三伏天的特点:闷热、潮湿、湿热较重。脾喜燥恶湿,脾虚者,易沾染湿热之邪受损;如果原来是湿热体质,还易出现各种并发症,如湿疹,痘痘,大便黏腻,频繁腹泻等。
2、三伏天养生原则。
⑴避暑,防暑邪。
三伏天,高温天气较多,统归为暑邪,户外高温工作的话,容易中招,诱发口渴、汗多伤阴、身热等,严重的话甚至中暑,每年新闻都报道高温事故。
*户外工作或出行,尽量避开高温时间段,特别是中午;
*出门做好防护,可以戴个防护眼镜/打伞,红色衣服较为防辐射;
*出门在外,随身携带足够的水或清凉饮料;
*空调可以开,有的担心受凉什么的,宁愿热的难受憋着也不开,因不开空调高温出事的新闻不少了;倒不用这么谨慎,适当开开(温度不宜太低),做好防护,一般没事;
*及时补温水,少量多次喝就好(非冷饮),不等到渴了再喝;
*可以适当吃点西瓜/绿豆汤(非冷冻)之类降温,预防中暑。
中暑怎么办?
长期呆在户外工作或行走,容易中暑。
症状:突然晕倒,身热烦躁,头疼,大汗或无汗,大渴喘促,尿少。
*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适当补水/淡盐水;
*冷水毛巾敷头部,也可在额头涂抹点清凉油;
*辅助吃点西瓜、绿豆汤;
*严重的话,立送医院。
其实,如长期处于高温易中暑环境,上述应急措施宜提前准备好。
⑵湿热预防及祛除。
整个三伏天,湿热环境较重,有必要加以预防。
沾染湿热表现:恶心呕吐/胸闷/痘痘痤疮猛然变多/嘴里异味或口苦口臭/皮肤瘙痒难受/大便粘腻不爽解不净/舌苔黄腻/白带偏多偏黄甚至异臭。
预防措施:
*饮食清爽些,少吃湿热重的,比如油炸油腻、多糖甜食、烧烤火锅等;
*少喝点酒,酒属湿热之物,啤酒炸鸡是挺爽,但适量而止;
*三伏天不过度滋补,易补出火或湿;
*不强迫性大量饮水,会伤脾,体测时,碰到不少;
*尽量少喝冷饮,特别是空腹,尤其脾虚阳虚者;
*生冷瓜果等,不空腹用,先吃点热乎的垫垫肚子;
*居住环境尽量清爽干燥,有的住一楼,阳光照不到,易潮湿,床上用品多晒晒太阳,保持干燥,人也多外出见见光。
祛湿热食疗:
不管有无湿热,夏天饮食增加下,有益无害。
*冬瓜/丝瓜/绿豆/苦瓜/马齿苋/薏米/白扁豆/莲子/小米/荷叶,可常用;
*食疗粥,可灵活组合以上材料;
*没胃口,呕吐恶心,怎么办?
新鲜藿香叶/5-8克+新荷叶/5克,煮水当茶喝辅助。
*二妙丸,针对湿热下注的,仅限短期辅助。
⑶养心。
之前在夏季养生文章中讲过,简单提一下。
心与夏季相应,所以夏天宜养心,尤其三伏天,易滋生心火,心烦气躁,有的会因此失眠,除了本身高温环境外,出汗多伤及心阴也有关。
*生活工作环境尽量舒适些,风扇空调利用起来,以免因热扰心;
*注意控意淫,尤其男性朋友,夏天的环境易相火妄动,欲望亢盛,纵欲多了,肾阴亏虚,心肾不交,则心烦难入睡,让时间精神充实忙碌起来;
*虽然天热,也不宜久宅久呆空调房,让生活状态多样化,避免单调枯燥的节奏;
*可以吃点降心火的,苦味入心,比如苦瓜;
*阴郄(xi)穴,心经穴位,常按摩有利于滋阴清热养心。
⑷养阳。
“春夏养阳”,尤其适合阳虚怕冷,抵抗力不足者。
但提醒大家,没必要跟风,有的养阳养出一身火,还是结合自己体质来,有的阴虚火旺厉害,还是注意养阴。
*最基本的,少吃寒凉,尤其不空腹吃寒凉之物,少耗损阳气;
*节制房事,养护肾阳,这是阳之根本;
*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有的直接生吃,确实阳虚体寒的话,吃完又无不适,咱们不反对;如果各种起泡上火,就及时打住。相比于直接吃,更推荐混合煮粥、姜饼、菜肴等,相对温和些。
常用:生姜羊肉汤。
*关于艾灸。
断断续续碰到好几个了,过度艾灸伤阴,弄成阴虚体质了。
艾灸作用是比较直接的,刺激性也强,阳气正气弱的话,可适当辅助。
时间灵活控制,先从几分钟开始,根据身体反馈程度适当延长,一般晚上不宜;常用穴位:关元穴,足三里。
⑸切忌熬夜。
夏天天热,夜生活比较丰富,吃烧烤喝酒有的到半夜。
虽说,夏天晚睡早起,但晚也要有个限度,不建议超11点睡。
睡眠是其他任何措施无法代替的,特别是肝胆不好,头脑昏沉不清醒着,更宜坚持早睡。
3、几个常见问题。
①出汗问题。
出汗本身是阴阳调节的表现,尤其外界高温阳气亢盛,身体会通过出汗保持一定的平衡,出汗未必全是病态,具体还是看出汗史及个人体质。
有些异常出汗,比如温度不高也出汗,坐着不动也狂冒汗,还有汗量极多等等,就脏腑而言,和肺肾关系大些,肺主气,肾主固藏,气虚藏不住,稍微受点刺激,阴津就往外跑。
*减少刺激行为,包括高温下的剧烈活动、吃辛辣之物等,请自行总结;
*不宜过度补阳;
*出汗多,适当补补水,以免缺水脱水;
*作为辅助:可弄点黄芪浮小麦大枣之类代茶饮,起到补气固汗之效;
*根源还是养好肺肾,尤其养肾强肾,增强固摄收藏能力,具体做法,讲过很多了。
②疹子。
夏天常见:湿疹,荨麻疹,都遇到过。
荨麻疹:
皮肤有疹块,大小不一,瘙痒难忍,遇风易发,又称为“风疹块”。
起因:皮肤受风寒或风热刺激,邪郁于皮肤,毛窍闭塞,得不到宣泄透达。
>风热型:疹块红赤,灼热明显,宜疏风清热,内服有点复杂,要具体辨证。
外用洗,可试试桃树叶或核桃树枝或芝麻梗等,煎煮清洗。
>风寒型:疹块苍白或淡红,受风遇冷发作或加重,得热则轻,夏天久呆空调房容易这样。
宜立即离开寒冷环境,去晒晒太阳,或喝点姜葱汤之类发发汗,经典方麻黄汤加减。有的艾灸也可缓解。
针对长期性的慢性荨麻疹,额外说个经验方:乌梅克15克/防风9克/五味子各9克/甘草6克,可适度辅助看看。
湿疹:
现代叫法,中医多归于“癣/疮/风”证,表现多样,有的急性,有的慢性,有的红斑丘疹,瘙痒难忍,抓破出血;有的生于耳周,有的生于婴儿,有的生于阴囊;有的渗水糜烂、有的干燥脱屑。
夏天发作的话,多属急性的,同湿热内盛有关,宜戒酒戒重口味。
这里仅说下外洗之法:马齿苋/蒲公英/野菊花/花椒等,可煎汤煮煮湿敷。
马齿苋可常吃吃,或压榨成汁涂抹皮肤。
③关于三伏贴。
据说三伏贴也开始内卷了,三伏贴也不是万能的,平时不注意保养,各种熬夜耗损折腾,指望贴几次三伏贴身体就好了,免疫力就上来了?
体质适合的话,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,但不宜将其当成万能的。
三伏贴成分多偏温热,有一定的刺激性,这些是不适合的:
*孕妇、产妇;
*儿童,尤其两岁以下者;
*体质偏热,包括阴虚火旺/血热/湿热;
*血虚;
*皮肤过敏者;
*瘢痕体质;
*各慢性感染或发烧或慢性病发作期。
A:原理&适宜人群。
依据“冬病夏治”原理,改善秋冬易复发的慢性病,主要是呼吸系统问题(哮喘,咳嗽,过敏性咳嗽,白痰多,过敏性鼻炎,支气管炎等等),尤其适合阳虚体寒者。
三伏天外界阳气旺盛,体内阳气不足,通过外阳补内阳,把沉寒固冷给驱散出来。人体脏腑通过经络相连,穴位属于经络,将三伏贴置于穴位上,间接激活经络以及所属脏腑功能,达到补充阳气目的。
B:三伏贴成分?
成分多为辛温补阳之药,比如艾叶,细辛,桂枝,麻黄等,都是热物,打成粉粉,加姜汁香油之类调成膏状。
C:三伏贴疗程?
*一般做法是: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每伏贴前1-3天。
*每天贴3-12个小时,可以灵活处理,看皮肤反应情况,有的感觉很不舒服,就贴的短些。
*每年算一个疗程,这些慢性病要根治的话,要连续贴3年以上,指望贴一年就彻底痊愈不现实。贴完之后的药物,用来泡脚也可。
D:三伏贴贴哪里?
贴于穴位或俞穴上,不同的症状,穴位不同。
有的自行购买三伏贴,根据图纸自选穴位,这个一定要找准,鉴于其刺激性,如果贴错了,反而引发局部损伤发炎或溃烂等。
有条件,还是找正规机构贴,各方面有保障些。
E:几个案例。
【老寒腿】
穴位:阳陵泉穴,足三里,内外膝眼。
三伏贴成分:乳香,川穹,艾叶,桂枝,20-30克,都是温阳活血化瘀。
【过敏性哮喘】
之所以叫过敏,因为病根一直存在,只是处于潜伏状态,秋冬阳气下降,于是就出来搞事了,诱发各种呼吸问题。
*临时缓解:艾叶煮水熏鼻子,有朋友反馈管用;
*三伏贴穴位:定喘穴/ 肺俞穴/ 足三里。
其他的案例,有很多,也没法统一规定,只能具体辩证。
【提醒】贴敷期间,戒生冷寒凉海鲜,生活环境不宜过冷,做好保暖。
大家可根据以上所讲,结合自身体质,看看是否适合贴,倒没必要跟风,以免贴上后各种不舒服。
三伏贴只是一种保健手段,倒也不用过于神话,重要的还是平时各方面注意保养,才是增强体质根本。
先说这么多,三伏天是夏天的核心时间段,有节制不图一时凉爽欢快,就能多的积累能量和阳气,待到秋冬就没那么怕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