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谈劳动!

原创 免费文章|目录
严禁抄袭/修改/转卖等商用!

去年劳动节,就想写写这个话题,因事耽搁,今年谈谈。


日常工作、学习等都属于劳动范畴,有的属体力劳动,有的属脑力劳动,劳动本质是一种付出,通常会回报以某种奖励。


劳动对每个人意义是不同的,有的是出于生存需要,有的出于精神追求,有的追求奖励满足,有的则意义有限;每个人对劳动态度也不一样,有的勤快闲不住,有的则好逸恶劳,能不劳动就不劳动,但是,思想上不想动不代表身体不想动。


常提倡劳逸结合,适度劳动有益身心健康,太过了则过劳伤身,一点也不劳动,天天休闲享受,则易过逸,过逸消耗少了,不仅身材易胖臃肿,而且气血经络不通淤堵,引发诸多健康问题,有的甚至过于空虚无聊而胡乱折腾。


劳动和运动、健身还不一样,后者多是有意识的专项活动,旨在提升身体素质,比如跑步、游泳、打球、爬山等等;而普通意义的劳动有被动成分在,比如饭点到了,该做饭了,家务也要做,吃完饭要洗刷,节气到了该播种庄稼了,假期过后又要开始上班了,这个不管想不想,大概都要去做的。当然,有的能在劳动中找到快乐和满足,甚至不喜欢休假享受,热爱劳动,沉迷工作学习,这种劳动不仅获得满意的回报,而且身心是愉悦的,这是理想的劳动方式。


上面所谈是通俗意义上的劳动,今天主要想从“身心健康”角度谈一谈劳动的意义,尤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更多的人生活于城镇,居于钢筋水泥所塑造的封闭环境中,很多人久坐、久宅、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,长期如此,必然不利身心健康。


有的人就建议多运动,这个是可以的,不过,运动终归没脱离现有环境,尤其室内运动,空气流通不见得好,或许能提升素质,其他方面受益有限。基于这样的背景,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方式,即传统劳动,这个是同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相符的。


所谓传统劳动,要满足几个条件:

一远离现有生活工作环境,越接近大自然越好,比如郊外、农村、山林等,环境的改变,首先是空气质量的提升,养肺清肺;再有,接触新鲜的东西,身心是愉悦的,摆脱枯燥麻木的重复,能激发灵感和激情。


二接触实实在在的土地、草木、河流,暂别看似干净整洁但缺乏生命力的水泥瓷砖等中间隔离物,有助于提升体质适应性,预防过敏等问题。


三去到这种环境,就算什么都不干,逛一逛看一看,也是好的;不过,还是建议参加一些劳动或者活动。从五行角度,五脏中,脾属土,土生万物,脾土不行了,人吃饭气血化生免疫力等都要出问题,这是土地的重要性。


既然能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土地,不妨就深入接触下,脱了鞋,在上面走一走,有条件,还可以亲身参与劳作,春天播种,夏天除草,秋天收获......不是单纯体会食物来源之不易了,这个过程也是身心同大自然交流的过程。经常讲融入大自然,怎么融入呢?去到大自然,看一看,玩一玩,就算融入了么?真正的融入是参与大自然的运作。


这种传统的劳动,同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劳动有本质区别,踏踏实实体会劳作的乐趣,不知不觉中净化充实身心,平时咨询常遇到失眠、抑郁、思虑过度、压力大等问题,单纯的吃药、养心静心都无法彻底治愈,不妨换个环境,改变下方式,尝试下传统的劳动方式,远离到处充斥着现代化、智能化的机器环境,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改变,有的干一天活,感觉很充实,吃饭也香了,睡得也深沉。


这个建议,主要是针对长期室内工作学习、久宅久坐、脑力劳动者,定期的深入接触下大自然,能提前预防很多问题,这个方式可能累一点,但总比各种花儿呼哨的“这修那修”的务实些。



再谈谈脑力劳动。

主要是独立思考能力,这个比较重要,但现代的环境,无时无刻被动推送的海量资讯,很容易让人沉迷其中,丧失了思考意识,人的行为要服从于大脑,如果大脑习惯于被动享受视觉感官的快乐,久了易丧失思考的习惯,而这会影响人之创新创造能力,缺乏了创新创造意识,工作学习事业就难有大成就,而人终究不是纯粹的动物,活着就是吃喝拉撒繁殖,有点精神追求,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。


所以,面对海量资讯,建议有所抵制,多做点动脑的事情,动脑不是脑力劳动者的专属,任何人都可以做,好处极大,几无坏处。


具体讲,平时可多看看书,看完写写读后感、每天写写日记、遇到难题先不求助,自己先琢磨下、常看看报纸等等都可以;另外,多动脑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。即使体力劳动者也可抽空做点动脑的事,随着技术进步,很多工作都自动化、智能化,学习点新技术还能预防失业危机等突发状况。


人既有脑力劳动,也有体力劳动,是有助于维持身心平衡的。


再说下劳逸结合的问题。

这里的劳,不仅指劳动,各种运动等耗损行为都属此范畴。相比于过逸,过劳问题更为普遍些,很多症状,深入分析,就是过劳透支而引发,包括脏腑过劳(比如纵欲引发肾劳、暴饮暴食引发脾胃过劳)、气血过劳(用眼过度引发血虚肝虚)、身体过劳(体力劳动过于劳累、运动过量)等等。


此类问题也没太好的办法,还是靠自己有意识休息,无生命力的东西是无限的,但身体却是有限的,鉴于意志力脆弱性及自律性的缺乏,今天的环境要做到劳逸结合不容易,不过,还是提醒大家重视下,尤其身体状况已经不佳的情况。


劳动节,不仅仅是休假旅游了,也有必要重新审视下劳动的价值和意义。从身体健康角度,如果每天从事的是开头所讲的那种理想化的劳动,没有很多被动的成分,身心就少了很多烦恼和问题,无疑能起到防未病的作用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