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末尾附图)
【拼音】dà zǎo
【别名】干枣、美枣、良枣、红枣。
【来源】 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。
【性味】甘,温。
①《本经》:“味甘,平。”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“味甘辛,热,无毒。
③孟诜:“温。”
【归经】入脾、胃经。
①《纲目》:“脾经血分。”
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入足太阴、阳明经。”
【功用主治】
补脾和胃,益气生津,调营卫,解药毒。治胃虚食少,脾弱便溏,气血津液不足,营卫不和,心悸怔忡,妇人脏躁。
①《本经》:“主心腹邪气,安中养牌,助十二经。平胃气,通儿窍,补少气、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惊,四肢重,和百药。”
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煞乌头毒。”
③《别录》:“补中益气,强力,除烦闷,疗心下悬,肠澼。”
④《药对》:“杀附子、天雄毒。”
⑤孟诜:“主补津液,洗心腹邪气,和百药毒,通九窍,补不足气,煮食补肠胃,肥中益气第一,小儿患秋痢,与虫枣食,良。”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“润心肺,止嗽。补五脏,治虚劳损,除肠胃癖气。”
⑦《珍珠囊》:“温胃。”
⑧李杲:“温以补脾经不足,甘以缓阴血,和阴阳,调营卫,生津液。”
⑨《药品化义》:“养血补肝。”
⑩《本草再新》:“补中益气,滋肾暖胃,治阴虚。”
⑪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“治过敏性紫斑病、贫血及高血压。”
【用法与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捣烂作丸。
外用: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【宜忌】 凡有湿痰、积滞、齿病、虫病者,均不相宜。
①《医学入门》:“心下痞,中满呕吐者忌之。多食动风,脾反受病。”
②《本草经疏》:“小儿疳病不宜食,患痰热者不宜食。”
③《本草汇言》:“胃痛气闭者,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,咸忌之。”
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多食患胀泄热渴,最不益人。凡小儿、产后及温热、暑湿诸病前后,黄疸、肿胀并忌之。
【选方】
①治脾胃湿寒,饮食减少,长作泄泻,完谷不化:白朮四两,干姜二两,鸡内全二两,熟枣肉半斤。上药四味,白朮、鸡内金皆用生者,每味各自轧细、焙熟,再将干姜轧细,共和枣肉,同捣如泥,作小饼,木炭火上炙干,空心时,当点心,细明咽之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益脾饼)
②治反胃吐食:大枣一枚(去核)。班整一枚(去头翅)入内煨熟,去蝥,空心食之,白满下。(《纲目》)
③补气:大南枣十救,蒸致去核,配人参一钱,布包,藏饭锅内蒸烂,捣匀为丸,如弹子大,收贮用之。(《醒四录》枣参丸)
④治中风惊恐虚悸,四肢沉重:大枣七枚(去核),青梁粟米二合。上二味以水三升半,先煮枣取一升半,去滓,投米煮粥食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补益大枣粥)
⑤治妇人脏躁,喜悲伤,欲哭,数欠伸:大枣十枚,甘草三两,小麦一升。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(《金匮要路》甘麦大枣汤)
⑥治咳:杏仁一百二十枚(去皮尖,熬),豉一百枚(熬令干),干枣四十枚(去核)。上三味合捣如泥,丸如杏核,含咽令尽。日七、八度,尽,更作。(孟诜《必效方》)
⑦治虚劳烦闷不得眠:大枣二十枚,恶白七茎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一升,去滓顿服。(《千金方》)
⑧治肺疽吐血并妄行:红枣(和核烧存性)、百药煎(煅)各等分。为细末,每服二钱,米汤调下。(《三因方》二灰散)
⑨治卒急心痛:乌梅一个,枣二个,杏仁七个。一处捣,男用酒、女用醋送下《海上方》)
⑩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:红枣,每天吃三次,每次10只,至紫瘢全部消退为止。一般每人约需红枣一至二斤。(《上海中医药》)
⑪治走马牙疳:枣(去核、包信石,烧)、黄柏。同为末,布患处。《海上方》)
⑫治诸疮久不瘥:枣膏三升,水三斗,煮取一斗半,数洗取愈。《千金方》)
⑬治风沿烂眼:大黑枣二十个(去核),明矾末五分,和枣肉捣成膏,湿纸包,火内煨二刻,取出,去纸,水二碗,将枣膏煎汤,去渣,将汤洗眼。《本草汇言》眼科方)
【原植物】枣,又名:刺枣。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10米。枝平滑无毛,具成对的针刺,直伸或钩曲,幼枝纤弱而簇生,颇似羽状复叶,成“之”字形曲折。单叶互生;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少有卵形,长2~6厘米,先端短尖而钝,基部歪斜,边缘具细锯齿,3主脉自基部发出,侧脉明显。
花小形,成短聚伞花序,丛生于叶腋,黄绿色;萼5裂,上部呈花瓣状,下部连成筒状,绿色;花瓣5;雄蕊5,与花瓣对生;子房2室,花柱突出于花盘中央,先端2裂。核果卵形至长圆形,长1.5~5厘米,熟时深红色,果肉味甜,核两端锐尖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9月。
一般多为栽培。分布全国各地。本植物的根(枣树根)、树皮(枣树皮)、叶(枣树叶)、果核(枣核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采集】
秋季果实成熟时收。拣净杂质,晒干。或烘至皮软,再行晒干。或先用水煮一滚,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,晒干。
【药材】
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2~3.5厘米,直径约1.6~2.5厘米。表面暗红色,带光泽,有不规则皱纹,果实一端有深凹窝,中具一短而细的果柄,另一端有一小突点。外果皮薄,中果皮肉质松软,如海绵状,黄棕色。
果核纺锤形,坚硬,两端尖锐,表面暗红色。气微弱,味香甜。以色红、肉厚、饱满、核小、味甜者为佳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,主产于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大枣因加工的不同,而有红枣、黑枣之分。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。
【成分】
果实含蛋白质、糖类、有机酸、粘液质,维生素A、B2、C,微量钙、磷、铁。
【药理】
小鼠每日灌服大枣煎剂,共3周,体重的增加较对照组明显升高,在游泳试验中,其游泳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,证明有增强肌力作用。四氯化碳损伤肝脏的家免,每日喂给大枣煎剂,共一周,血清总蛋白与白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增加。
以上试验说明大枣有保护肝脏、增强肌力和增加体重的功效
【临床报道】
①预防输血反应 。
输血前15~30分钟服红枣汤(红枣20枚,地肤子、炒荆芥各3钱)。据46人次观察,无反应者占 2/3左右,且很少出现Ⅲ型反应。但对激素未能防止反应的病例,红枣汤似亦无效。
②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。
对于急慢性肝炎、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,每晚睡前服红枣花生汤(红枣、花生、冰糖各1两,先煎花生,后加红枣冰糖)1剂,30天为一疗程,观察12例均有效。但对合并胆道感染、风湿活动合并心肌炎的病人,应再配合清热利胆或祛风湿的药物。
【各家论述】
①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,大枣之甘,滋助脾土,以平肾气。十枣汤,益土而胜水。”
②《纲目》:“《素问》言枣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,谓治病和药,枣为脾经血分药也。若无故频食,则损齿,贻害多矣。”
③《本草汇言》:“沈氏曰,此药甘润膏凝,善补阴阳、气血、津液、脉络、筋俞、骨髓,一切虚损,无不宜之。如龙潭方治惊悸怔忡,健忘恍惚,志意昏迷,精神不守,或中气不和。饮食无味,百体懒重,肌肉羸瘦,此属心、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,必用大枣治之。佐用陈皮,调畅中脘虚滞之痰。”
④《药品化义》:“大黑枣,助阴补血,入肝走肾,主治虚劳,善滋二便,凡补肝肾药中,如滋阴降火汤、茯苓补心汤、产后芎归调血饮、保胎丸、养荣丸、四神丸,俱宜为佐使,因性味甘温,尤能扶脾养胃耳。”
⑤《本经逢原》:“古方中用大枣,皆是红枣,取生能散表也。入补脾药,宜用南枣,取甘能益津也。”
⑥《长沙药解》:“大枣,补太阴之精,化阳明之气,生津润肺而除燥,养血滋肝而熄风,疗脾胃衰损,调经脉虚芤。其味浓而质厚,则长于补血,而短于补气。人参之补土,补气以生血也;大枣之补土,补血以化气也,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。凡内伤肝脾之病,土虚木燥,风动血耗者,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,盖汗血一也,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,不以大枣补其荣阴,则汗出血亡,外感去而内伤来矣。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,补泻并行之法也。十枣汤、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。惟伤寒荣闭卫郁,义在泄卫,不在泄荣,故麻黄汤不用也。”
⑦《本经疏证》:“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两书,用枣者五十八方,其不与姜同用者,十一方而已,大率姜与枣联,为和营卫之主剂,姜以主卫,枣以主营,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,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,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,此盖有二焉,皆有涉于营卫。
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,欲开而出之,又恐其散之猛也,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大过;
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,欲补而达之,又恐其补之壅也,则人参剂中加用之,以助其不及、防之于外者,欲化力匀称,故分数仍桂枝、柴胡之法;助之于内者,欲其和里之力优,而后外达能锐,故枣重于姜,此实用姜枣之权舆,枣之功能,尤于是足见者也。”
“《全匮要略》曰,病有贲豚,有吐脓,有惊怖,有火邪,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。据《本经》大枣主大惊,宜无不可用矣,而不必悉用,何哉?夫《本经》固言之矣,曰身中不足大惊。不可截去“身中不足’,仅以”大惊’二字概之也。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,必缘误治。其义只在《伤寒论》曰,少阳不可吐下,吐下则悸而惊,是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下后证也;桂桂加桂汤,发汗及烧针后证也;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,发汗后证也:贲豚汤证,则未经误治,故独不用枣。
若夫《手金》风虚惊悸二十三方,用枣十一方,其方有用独活、细辛、羌活、白藓皮、银屑、大黄、石膏、蜀椒、菖蒲、防己、铁精、麻黄者,即不用枣,于此见枣之治惊,但治实中之虚、虚中之虚,而虚中有实者,则其所不能任,若实中之实,又所不待言矣。”